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東大黑色星期四快閃事件討論

文/馬田(南島文化研究所研究生)

圖/馬田
        關於台東大學的黑色星期四快閃事件,個人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論:學生自主意識的啟發與延續。


        不過,在書寫的一開始時,讓我想起了有一天的早上,不小心用刮鬍刀刮傷了下嘴唇,結果血流不止,害我接下來的早餐行程就泡湯了。在努力止血的過程中,我突然覺得,這是不是一種報應?一種對說〝太多〞話的人的一種〝平衡式〞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免去更大的災難。雖然這樣想,但是看著鏡子裡嘴角流血的我,還是很想把刮鬍刀丟了……


        試著談論快閃事件,並非要加入爭鬥的泥沼當中,只是對於學生單純、清新的力量感到可貴,維護這些能量,引導它的發展,才是學校存在的意義不是嗎?如何延續這樣的能量,建立學生在學校結構裡成為一個「穩定」而且具有「自主意識」的群體,進而維護學生在校園中應有的單純與理想性,抵抗學校裡可能的階級權利壓迫,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生「自覺」到:面對周圍的一切不合理,自己其實是有力量的,小到停車位,大到選校長,學生應該都有表達意見的空間,甚至得到合理的回應,至於如何達到訴求,需要的就是有效的方式,那包含整合群體的過程以及精準的行動。


        多數學生的啟動來自於激昂的情緒、腎上腺素的作用,冷靜下來之後,還是需要理性的思辨與計畫,這個部分,往往還是需要有「良知」師長來扶持,畢竟要成為穩定的能量,是需要時間與磨練的過程。當然這必定會招來「操縱」學生的質疑,不過,每個人不都是被操縱的個體嗎?為自己的信仰而行動,老師這個工作更是「有意識地在塑造意識」的一種工具。端看扶持學生的人如何避免單一價值的判斷,就如同台灣多元的價值信仰,同時並存更要相互尊重與包容。


        學校整個來說,主要是由學生、老師以及行政人員所組成,透過一種制度來整合所有人員能穩定運作,理想的狀態之下,這些組成學校的單元對學校的事務都應有相對權利與義務。不過,現在的大學生對校園公眾議題冷漠,似乎也是事實,老師也顯露這樣的態勢,這些現象的背後必然有其因素所造成。就算如此,學校依然不能漠視學生的權益與觀點。面對所謂的學校「制度」,學生自然成為校園結構中弱勢的一環,就像一支沒開電源的麥克風,雖然學生看似都有機會使用它,但是沒人教導它如何打開電源,學生使勁嗓門大聲叫喊,仍就無法將聲音傳達出去,時間一久,學生自然就無聲了(倒嗓啦!),甚至搞不好有人都不知道麥克風是做什麼的。不過,懂得操作麥克風的人,就很輕鬆的將自己的言語擴散出去了,而且談笑風生,一點也不費力,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就只有這些少數人的聲音,也不知道他們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不過有趣的改變發生了,這些不會使用麥克風的學生突發奇想,他們全都聚在一起,而且練習了好久,終於,大家聽到他們了,因為他們一起發出相同的聲音,而且這個聲音充滿了層次,比透過麥克風的聲音更加飽滿、更加悅耳!最重要的改變是,麥克風不再是唯一傳達聲音的方式。


        當兩股力量互相抗衡時,為了獲取勝利,雙方都會不斷的擴大自己。然而在這樣膨脹的過程中,卻更凸顯出學校弱勢的弱勢,真正受害的往往都是這些人(非主流、邊緣以及少數)。就像鹹蛋超人與大怪獸在東京都市中搏鬥,還不時秀幾道雷射光、大絕招,雖然所謂正義的一方總是獲勝,但是,最慘的都是小小人類(日本人居多),就算不死,也要過好幾年像海嘯和福島核災後的重建生活。

        個人對東大遴選校長一事,多半來自於朋友的談論以及媒體上的資訊,後續發生的黑色星期四快閃事件,也是透過網路的傳播來做了解,自然不算是深入了解事情的核心。不過目前的發展確實已有八點檔鄉土劇的味道,到底事情的真相如何,似乎也漸漸埋沒在學校這些所謂「上層」的爭鬥言論之中,最後,與其問誰說的是真的,不如問自己相信什麼。可以的話,就為自己的相信去實踐一些行動,每種價值都有各自的擁護者,擁護者自然會維護自己所相信的真理,只是不要陷入了二選一的狹窄思維,有時候選項是可以跳脫現有「框架」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否有機會創造選項,而不是「被動」的選擇,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做的選擇,並非真正的開放。


        珍惜因為「事件」所帶來的「觀看」,讓事件轉變成為一種機會,也成為牽引出更多思考與確立行動的提醒。國立臺東大學也算是臺東聚集最多聰明人的地方,本人所討論的問題,應該早有人洞悉,那就原諒晚輩的多言。 

祝福  東大尋回更多的尊嚴與格調(我最近用刮鬍刀時,要小心了)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砂城記事】100年度卓越師資培育特色議題計畫系列活動─幼教系 部落有教室活動照片




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說:「或許就是我們的教育和經濟系統,正引導人們遠離強烈的土地意識。 」現代人因為在城市中生活,和土地沒有生死與共的關係,對土地的關心嚴重式微。因此希望透過這次 「部落有教室」的活動,讓參與的幼教系師生在山林裡生活、在土地上行走,真實地去體會人和土地的關係是互相的存在。


拉勞蘭青年帶領男生上山砍竹子



拉勞蘭部落小米工坊介紹

拉勞蘭青年將砍回的竹子製作成竹筒飯 


竹筒飯出爐!!
部落青年請淑芳主任享用


在樹林裡,和土地在一起。




(圖:幼教四 林家琪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