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人物專訪】 師範學院99學年度傑出教學教師─張如慧老師

如慧老師於民國931月來到臺東大學。談到對於東大的印象,她說:「雖然臺東大學地處中央山脈以東,與西部距離較遠,但東大有很多很棒的老師,很努力地想把學校變得更好更進步,『愛一個地方,就先從關注它的優點開始!』。」




如慧老師來東大之前曾在屏東教育大學教書,再之前則是國、高中老師,教書生涯已經逾二十年了。當選99學年度的傑出教學教師,老師非常謙虛地說是其他老師承讓了這個獎:「一開始我是一個很爛的老師,只會抱怨學生而不知道怎麼改進自己……


從低潮走向成功

        走過教學生涯中那段覺得自己教得很爛的低潮期,如慧老師常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自己教得爛,因為很少有天生的好老師,大部分人都是透過「學習」變成一個好老師。而如慧老師從低潮走向成功之間的轉變是什麼呢?


()學生的回饋,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是如慧老師感受很深的一句話。在學生們一點一滴累積的成長以及回饋裡,讓如慧老師更清楚知道一個老師應該扮演的角色及責任。因為這樣,如慧老師用感謝的心去看待教學這件事以及跟她相遇的每一個人,她帶著感謝和學習的心情走過教學路上的低潮,也緊緊維繫了教學上的熱情!


()理論與實踐,開拓視野

        在一邊工作一邊讀書的狀態下教學的如慧老師,透過讀書了解學生某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多了體諒,同時也就少了抱怨。因此能在理論與實踐之間不斷反覆地論辯跟思考,用同理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學習各種面對問題不同的解決方式。雖然從實踐(實際教學)裡去磨練當然也很好,但當實踐帶給人太大的挫折時,就要適時抽離出來才能看清楚什麼才是好的教學方式,而不是陷在困境裡自怨自艾。所以如慧老師深深感到讀書能夠開拓視野,而繼續進修則是輔佐教學很重要的一環。


()教育熱忱,永遠的典範

        在如慧老師教學生涯裡的另一個轉折是遇到了很多很棒的同事。如慧老師從國中、高中、教育大學到普通大學的教學歷程當中,感受到每個學校的學生特質都不一樣。每到一個環境都需要重新調整教學態度並將教學上的要求或教學方法做一些轉變,而能夠有這樣「因材施教」,因教學環境及對象作一些改變,使教學更好、更適切的態度,都要感謝如慧老師在教學路上的貴人─那些教學上有很棒表現的同事們,他們卓越的表現總能帶給如慧老師很大的激勵和啟發。

        如慧老師生命中的典範,是已故的吳英長老師以及教育系的汪履維老師: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始終不熄滅的教育的愛以及熱忱,真誠真心待人的特質,還有永遠不斷地充實自己,終身學習的動力。每當我覺得灰心的時候,想到他們一輩子都在臺東這塊土地耕耘,就會覺得很佩服。雖然我知道我永遠做不到像他們那樣,但是我希望我有百分之一他們的努力,能夠學習他們的熱情以及持續不斷耕耘的精神!」如慧老師說這段話時的神情堅定而有力量。因為,人一生中,能夠有「典範」可以追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從成功經驗中找到信心,並肯定自己

        問起如慧老師認為東大學生的特質是什麼時,她說:「東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信心不夠(或許是在某些測驗上東大學生會輸給某些他們心目中所謂好大學的學生)。這樣的信心不足導致他們會局限自己的生涯,比較不敢對未來做出勇敢的夢想跟追求。」所以如慧老師總是在課堂裡鼓勵學生,讓他們知道其實要在社會上工作或是要成就很多事情,並非成績不夠好就沒有希望了。成績只是能力評量的標準之一而不是全部。因此,在大學生涯裡,無論是透過上課、社團或者其他各式的學習,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潛力所在,然後勇敢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然而,信心也絕對不是信手捻來,關鍵是要創造「成功的經驗」。要讓學生覺得這是「學得會」的事情,學得會就會比較有信心;就算課堂上學不會,也可以跟學生一起或是協助他找到其實他也有很棒的地方。因此,如慧老師的課堂評量方式是從易到難,讓不同的學生從中皆能得到成功的經驗。且盡量讓多數人參與課程的活動進行,讓學生感覺有投入、是有成就感的。另外,也要有比較多元的評量方式,評量方式越多元,不同能力的學生越能在裡面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例如紙筆測驗、口頭、書面、分組報告等,在期末評量時則有自評、互評表,讓學生互相去推舉他覺得表現好的同學,看到同學的優點。這些都是如慧老師試圖在教室裡創造比較好的學習以及獲得信心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