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在對的時間,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訪談臺東縣卑南國小附設幼稚園吳例霜園長(台東師院幼教系88級校友)

 「快樂」的初衷
讓孩子快樂學習,是卑南國小附幼的吳例霜園長一直在做的事。在吳園長的帶領下,今年卑南國小附幼團隊獲得教育部「100年度教學卓越獎幼稚園組銀質獎」。但是,遠在獲獎前好幾年,這個教師團隊便已經花了好長的一段時間,觀察孩子的情緒、生活,看見他們的需要,然後思考怎麼做能夠讓孩子快樂地玩,也快樂地學習。他們未曾刻意追求得獎,但能夠得獎也絕非是偶然。

在94到96學年度,卑南國小附幼團隊開始思考學校特色推動。為了讓社區中家庭資源相不足的弱勢孩子能夠有多元選擇學習的機會,卑幼配合教師們的興趣與專長將園所幼兒分為四組(樹脂土、繪畫、自然觀察及音樂節奏組),在每週三以換站的方式進行分組活動。其中,音樂節奏組的教學活動是以節奏樂為主的單一音樂活動,內容則以基本音樂元素(強弱、高低、快慢……等)為主,教學的目標則是希望能在畢業典禮或學校其他活動中展現幼兒的學習成果。

雖然老師們確實在展演活動中看見了孩子們喜悅自信的神情,但她們也不認為畢業典禮表演該成為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如何在音樂活動中能有更多元的設計並與主題課程相互連結,便成了卑幼團隊接下來要思考的課題。

 音樂活動-碰碰碰(圖:吳例霜老師提供)

於是,課程發展來到了97-98學年度的音樂增能方案。針對稍早課程所發現的問題,教師們思考如何讓方案能跟更密切地配合課程。他們希望發展的多元音樂課程,不只是敲敲打打的節奏樂教學,更能運用音樂活動穩定孩子們的情緒並且提高孩子的學習意願。於是,透過成立教學工作坊尋求專業資源,研討出以「聽、唱、動、畫、演」為目的,設計豐富與主題課程相連結的音樂活動(如:音樂故事與曲式、說白節奏遊戲、音樂圖畫、肢體律動、音樂發表),卑幼團隊為音樂活動注入不同於以往的面貌。以一個「水果派對」的主題為例,前4週會進行4個活動:「聽」(聽一個音樂故事)、「唱」(有一個說白節奏的遊戲)、「動」(身體律動)、「畫」(聽音樂編一個音樂故事,把感受畫在裡面)。最後一週則統整了第一週到第四週的課程內容,以節奏樂表演或演戲的形式,透過練習過或即興創作,在最後以「演」的方式呈現。

在「聽、唱、動、畫、演」音樂活動的模式下,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能力都提升了;但是,教師在音樂課程與主題課程的銜接上卻遇見了瓶頸。首先,方案非常強調「聽、唱、動、畫、演」的教學流程,但並非每個主題課程都能夠與音樂產生密切的關聯。此外,原來各週活動設計時會區分聽、唱、動、畫、演等要素,但實際上,在各週音樂活動中,「聽、唱、動、畫、演」五個要素卻很難不伴隨著彼此出現。
於是,99學年度卑幼團隊邀請了臺東大學幼教系的陳淑芳老師參與輔導,並設計了「卑南探險隊」的課程。由於98學年度以前的音樂活動大多是以西方音樂為主,其結構性比較好,所以孩子們對拍點跟節奏都非常清楚;但淑芳老師建議在課程中多加入東方音樂的要素,使孩子們未來在接觸原住民或是客家等民族音樂時,可以更有感動。

將東方音樂帶入課程對孩子有很重要的文化脈絡意涵。因為在卑南附幼,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來自原住民家庭 (有孩子的叔叔阿姨就是陳建年、紀曉君),因此這些孩子的音樂天分非常好,但認知學習與自我信心卻是相對低落。在需要較多討論互動的課程中,這些孩子因為缺少舊經驗的引發,以致於成為理解新經驗的障礙;但在音樂裡就不一樣,這些孩子只要一聽到音樂,就會開始手舞足蹈,所展現出來的自信跟快樂,跟認知學習課堂上的樣子簡直是判若兩人。因此,例霜老師就想:「既然孩子們在音樂上有優勢能力,為什麼我們不從他們最好最棒的地方教他們呢?然後再把認知學習帶進音樂裡…… 」於是,例霜老師在教「來去台東」這個主題課程時,要教台東的名產,就將名產的名稱編入節奏,再用音樂把認知帶進來。在這樣的教學互相交替下,發現很多孩子就這樣被啟發,在融入音樂之際發揮潛能!

「玩」音樂─「感受力」的養成
 透過探索跟體驗去「玩」音樂,和藉由音樂(優勢能力)來帶動孩子的弱勢能力,就像互相轉動的齒輪一樣,在相輔相乘下,發現孩子不但有了專注力,也學會了感受並尊重別人。舉例來說,上課前老師會先跟孩子問好,用唱歌的方式問:「小朋友,你好嗎?」,小朋友會回答:「老師,我很好。」又譬如說,有一堂課我們在地上畫一個小框框,用大調的音樂表示展開,小朋友手要打開。當小調的音樂出現時,小朋友就要很擠,回到小框框裡。這當中,希望透過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聽」,讓孩子去學會專注、學會「聽」,並且試著表達出來。

上課一開始是「問好」,接著則會有一些簡單的身體的律動,讓大家互相認識,再來才是「聽」的部分,也就是音樂活動的進行,而活動後會有一個複習,課程回顧或是鼓勵,讓孩子或站或坐,也利用一些較柔軟的素材,例如絲巾或報紙,帶一個音樂活動。最後是舒緩,譬如說吹泡泡或是大球按壓,一邊進行按壓動作,一邊回顧剛剛上課的情形,舉具體的例子去鼓勵孩子,透過這些動作培養孩子的感受力,同時也是一個老師和孩子互相表達關愛的時間。

 「我們來唱一首歌吧!」─陪伴和參與
 在家長參與的部分,「卑南探險隊」這個活動裡,就設計了比較多家長可以參與的課程。例如,在音樂研習活動中,邀請家長一起來體驗看看到底為什麼音樂這麼好玩,家長對於孩子回家後常分享今學校的上課內容也很高興。孩子們對音樂課也很期待,甚至有的孩子生病了,還堅持要上完音樂課才去看醫生。

其實現在的家長壓力都很大,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所以這個音樂活動的推廣,給了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聽音樂的機會。老師們也製作了學習單,要爸爸媽媽在跟孩子一起聽音樂後寫下心得 (孩子們是畫下來)。家長都說藉由音樂讓他們感受到親子之間的愛,在這練習裡面他們覺得很快樂。親子間的對話也不再是「你功課寫完了沒」;而是「我們來唱一首歌吧!」簡單的一句話,卻有滿滿的愛。

不忘初衷─認識自己、永遠保有熱情和信仰
 音樂活動-音樂故事(圖:吳例霜老師提供)
 從94到99年,卑南附幼始終如一的教學理念就是讓孩子快樂學習。在這幾年的教學歷程中,94到96年偏重單一的音樂活動教學;而97到98年太侷限在聽、唱、動、畫、演跟西方音樂;一直到後來帶進了東方音樂和本土、本鄉的音樂,甚至到小朋友自己自創的音樂,才真正走出一條有卑南附幼特色的路,並且將核心價值建立在「本土化」、「生活化」、「以孩子為主角」的三大架構上。一路上,串起的是老師團隊、家長和孩子的努力。孩子快樂地學習、師長們也在陪伴孩子成長中感到快樂,「快樂」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
而要如何保持「初衷」?例霜老師說:「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適不適合走教育這條路!一定要認識自己!一定要有教學熱忱和興趣!如果這三點都有了,可能可以讓你跨越一半的教學生涯!而讓我可以再跨越另外一半教學生涯的支持力量則是『信仰』。
相信卑南附幼可以更好,相信孩子們可以透過音樂的陪伴快樂成長,相信只要行動,就一定可以不一樣!在例霜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獲得了滋養人生的養分與陽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